登入


MSQM DAC
專家觀點分享
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房地產市場
作者 : 楊智元 │ 2020 / 9
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博士



2020年開春以來COVID-19疫情席捲全球,嚴重衝擊各項經濟活動,導致經濟情勢急轉直下,多國股市在3月份觸發熔斷機制,全球金融市場恐慌情緒蔓延。為迎戰COVID-19疫情的嚴峻考驗,各國政府與央行相繼出手,透過降息、紓困等多項政策,以期降低疫情帶來的衝擊。

例如美國聯準會3月3日召開緊急會議,宣布降息2碼(0.5個百分點),將聯邦資金利率的目標區間(US Fed Funds Target Rate)降為1%至1.25%,3月15日又再宣布降息4碼(1個百分點),進一步將利率調降到0%至0.25%——近乎零利率的目標區間,並且啟動高達 7000 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(Quantitative easing,簡稱QE)計畫,以保護美國經濟免於COVID-19疫情的影響。之後3月23日更史無前例地宣布無限量QE政策。

我國政府也不例外,中央銀行在3月19日宣布降息1碼(0.25個百分點),將重貼現率調降至1.125%,打破過去金融海嘯時期的最低點紀錄,再創歷史新低,同時透過定存單的操作,確保金融體系的流動性。政府更進一步要求公股銀行應額外加碼,並同步提供紓困措施,讓自用住宅貸款1000萬以內者,房貸利率可再降2碼,期限最長6個月。

在這樣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降息與無限制的量化寬鬆政策下,儘管實體經濟仍呈現衰退的態勢,各國股市多在3月下旬後開始反彈,呈現V型或U型反轉的走勢,最後甚至創下歷史新高,其中包括台灣股市在7月28日寫下13031.7的盤中新高點。

因應疫情衝擊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,乃是暫時之間無可厚非的作法,但隨之而來的浮濫資金,若不能有效投入實質生產、提振需求,便容易轉往資產市場進行炒作,導致房地產、股票等資產價格狂飆,進一步擴大通貨膨脹與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。在此背景下,本文回顧過往研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相關理論與文獻,並嘗試討論貨幣政策對不動產市場影響的可能管道,接著以國內放款資料進行簡單驗證,分析國內金融機構在不動產市場放款的現況與趨勢,最後則提出個人的建議供參。

一、貨幣政策傳導機制
貨幣傳導機制(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)是探討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,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。簡單地說,貨幣政策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管道或途徑運作,進而影響經濟活動,這些管道或途徑即是研究上所稱的貨幣政策傳遞機制。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管道:
(一)利率管道
利率管道是最早被提出的貨幣政策傳遞機制,在當代經濟學中已然廣被接受。當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或採用其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工具,將使得實際利率水準下降,進而誘發消費與投資支出,最終使總合產出增加。



(二)匯率管道
隨著經濟體日趨國際化,在浮動匯率機制下,貨幣政策透過匯率變動影響淨出口的效果越顯重要。匯率管道的傳遞機制如下:當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或執行其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工具,將使得本國的實質利率水準下降,因此外國貨幣相較於本國貨幣更具吸引力,帶動外國貨幣升值(本國貨幣貶值),而升值之後將使本國產品相較於外國產品變得便宜,導致淨出口增加,最終使總合產出增加。



(三)信用管道
前美國聯準會主席-柏南克(Ben Bernanke)與其他學者將信用管道引入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後,即引起經濟學者非常廣泛的討論與研究,他們發現在貨幣政策的傳遞過程中,就算利率沒有發生變化,也可以透過信用管道傳遞至實質經濟活動。Bernanke and Gertlet(1995)歸納信用觀點下的兩項主要管道,分別是銀行放款管道與資產負債表管道。

銀行放款管道是描述:當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或採取其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(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),將使得銀行的準備金與存款增加,而銀行身為信用市場的中介機構,需進行存款與放款的配搭,因此讓銀行信用供給增加,進而影響到向銀行借款的家戶或廠商,增加他們的消費或投資支出,最終影響到總體產出。可將其傳遞反應的過程簡述如下:



而資產負債表管道則是描述:央行的貨幣政策不僅影響了市場利率,也會影響到借款者的財務情況,例如資產價格增加(因為預期通膨)、公司股票價格上升、利息支出減少(因為利率下降)等,這些效果將改善公司的資產負債狀況,從而提高公司的淨價值,讓企業較易取得資金,增加投資支出,最終使總合產出增加。



除了以上所述的管道外,另有資產價格管道(財富效果管道)、預期心理管道等等,為節省專欄篇幅不再贅述,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Mishkin(1995)、林金龍(2003)、張天惠與朱浩榜(2016)。

二、貨幣傳導機制如何影響不動產市場?
延續上述討論,這一小節則聚焦於貨幣政策傳遞機制如何作用於不動產市場。Mishkin(2007)指出貨幣政策至少可透過6種管道來影響不動產市場,其中有3項管道是直接透過利率來影響,分別是:
(1)購屋者的資金成本(the user cost of capital)(2)預期未來房價的變動(expectations of future house-price movements)、以及(3)房屋供給(housing supply)等管道;此外還有3項間接的管道,包含(4)來自房價的財富效果(standard wealth effects from house prices)、(5)作用於消費者支出的資產負債表與信用管道效果 (balance sheet, credit-channel effects on consumer spending)、以及(6)作用於房屋需求的資產負債表與信用管道效果(balance sheet, credit-channel effects on housing demand)。但由於真實市場的複雜度,理論上呈現的各類管道在實務上頗難區別,但若無法清楚分析各類管道之效果,可能導致貨幣工具等政策效果不如預期或太過。

den Haan et al.(2007, 2009, 2011)發表一系列的文獻,藉由比較貨幣緊縮政策(即利率上升)與非貨幣衰退(來自實質經濟活動下降)對貸款市場的衝擊,嘗試區分上述不同之管道。他們發現美、加等國緊縮性貨幣政策衝擊造成銀行放款組合顯著的變化,且此變化與非貨幣性衰退所造成的變化有顯著差異。以美國為例,他們發現在貨幣緊縮政策的衝擊下,不動產放款(real estate loans)及消費性放款(consumer loans)在短中期皆呈負向反應,而商業與工業放款(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loans)卻在短期內呈現正向之反應;但在非貨幣性的負面衝擊下,則各類放款在短期內皆呈現顯著的下降。den Haan et al.(2007)認為上述各類放款對貨幣緊縮的動態反應,實際上反映了銀行在面對貨幣緊縮的情況下,基於風險規避的考量,而對資產組合進行最適之調整:亦即降低淨值或抵押品價值惡化較嚴重的不動產與消費性放款,同時增加期限較短且風險較低的商業與工業放款;此現象反映了信用管道中資產負債表效果(balance sheet effect)的重要性。

傳統的華人觀點認為「有土斯有財」,因此尋求一安身立命的居屋所在,常是許多人畢生的夢想之一。然而由於不動產交易的高總價,多數購屋者往往需要透過貸款來支應,這也使得不動產貸放市場(real estate financing market)的重要性與日俱增,根據Den Haan et al.(2011)的統計,自1980年以降,美國的銀行已逐漸增加不動產貸款佔總放貸餘額的比例,平均而言,大型銀行不動產貸款佔總放貸餘額的比例已由1977年的三成上升至2000年的五成,小型銀行更是由1977年的四成上升至2000年的六成以上,顯見不動產放款佔銀行放款組合(lending portfolios)之重要性。

再者,不動產貸款往往較一般貸款的期限長,因此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便更顯遽烈。部分研究者即批評美國央行2000年初以來將聯邦基本利率降到1%的低水準,以致部分信貸公司藉由低利率吸引客戶貸款購屋,鼓勵了高風險投機性的借貸,誘發不動產市場的投資泡沫,最終以次貸危機與金融海嘯的爆發作收。次貸危機的殷鑑不遠,反映出央行貨幣政策與不動產市場的緊密關聯,Iacoviello and Minetti(2008)特別指出不動產市場特別容易受到銀行信用管道(credit channel)的影響。有鑑於此,本文後續以全體銀行放款餘額資料進行驗證,分析國內銀行在不動產市場放款的現況與趨勢。



三、國內銀行在不動產市場放款之情形
以中央銀行金融統計月報的資料為準,國內全體銀行(包括本國銀行及外國及大陸銀行在台分行資料)對購置不動產的放款餘額如圖一,期間自1997年1月至2020年7月。所謂「購置不動產」係指放款用途於購買土地、建物、廠房、住宅等,此外建築及改建房屋費用(含建築貸款中用於建築之週轉金用途者)、房屋修繕貸款亦包括在內。


圖一的資料顯示,2019年底不動產市場的放款餘額已超過12兆元,這個數字與2019年的GDP相比,國內全體銀行的不動產放款餘額占GDP比率竟已高達63.62%。過高的不動產放款餘額可能形成「銀行被房市綁架」的現象,若是房市突然反轉崩跌,金融產業將深受其害。

然而2020年開春以來的COVID-19疫情,迫使央行再採寬鬆貨幣政策,於3月份時宣布降息1碼,此一作法顯然預期會讓不動產放款餘額更加提高。實際的資料亦確實呈現節節高升的現象,至2020年7月底,不動產放款餘額已高達12.54兆元。

將「購置不動產」的放款餘額資料改以年增率的圖形呈現(如圖二),亦可明顯觀察到2016年以來的年增率有往上的趨勢,特別是2020年3月份降息以來,各月份的年增率皆超過7.5%。不過由於政策宣布以來時間仍短,尚不能驟下定論,仍須持續觀察未來市場的走勢。



結論與建議
面對經濟景氣衰退,政府與中央銀行選擇寬鬆貨幣政策本未可厚非,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也確實可以透過各項傳遞機制,直接或間接地達成提升總體經濟產出的目的。然而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亦是一把雙面刃,可能造成物價上漲與資產泡沫的惡果。

觀察過去二十多年來國內全體銀行對不動產放款的餘額資料,不僅餘額總量逐年提升,自2016年以來,對不動產放款餘額的年增率亦呈現往上的趨勢,顯示放款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。過高的放款餘額,可能反應資產價格泡沫與金融體系的潛藏風險,偏偏今年又遇到COVID-19疫情來攪局,央行勢必不會選擇信用緊縮,以避免擴大對經濟的衝擊。

建議當局應持續觀察未來市場的走勢與反應,特別是針對非貨幣的資產市場。若觀察到資產市場呈現不理性的飆漲或過度反應,便須進行貨幣政策與工具之微調,或者考慮同時採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,一邊維持寬鬆貨幣政策,一邊則對不同市場採取差異化稅制,對於金融投資交易的項目採取增稅,同時對實體生產的部門減稅,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產出。


參考文獻 :
● 林金龍(2003),「利率政策的傳遞機制及其對總體經濟金融影響效果之實證分析」,中央銀行季刊,第25卷第1期,頁5-47。
● 張天惠與朱浩榜(2016),「台灣貨幣政策執行及傳遞機制之探討」,中央銀行季刊,第38卷第4期,頁11-41。
● Bernanke, B.S. and Gertler, M. (1995), “Inside the Black Box: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,”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, 9:4, 27-48.
● den Haan, W.J., Summer, S.W. and Yamashiro, G.M. (2007), “Bank Loan Portfolios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,”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, 54, 904-924.
● den Haan, P.C., Summer, S.W. and Yamashiro, G.M. (2009), “Bank loan portfolios and the Canadian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,”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, 42, 1150-1175.
● den Haan, W.J., Summer, S.W. and Yamashiro, G.M. (2011), “Bank Loan Components and the Time-varying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,” Economica, 78, 593-617.
● Iacoviello, M., and Minetti, R. (2008), “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: Evidence from the Housing Market,”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, 30, 69-96.
● Mishkin, F. (1995), “Symposium on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,”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, 9:4, 3-10.
● Mishkin, F.S. (2007), “Housing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,” NBER Working Paper, No. 13518.
(available at http://www.nber.org/papers/w13518.pdf)
作者簡介
楊智元 C. Y. Yang

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博士,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、中國民國住宅學會理事;曾任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「消費者房屋交易諮詢公益平台」諮詢顧問、中國民國住宅學會第14屆秘書長。學術研究多聚焦於不動產金融議題,並於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,如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Property Management、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等。
熱門文章
TOP


© Copyright 2018 M‧DAC Investment Pte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